荣 誉
类 型 空间设计
设计师
10月28日,随着深圳地铁14号线的开通试运营,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内出现了近年少见的人潮。
众人的目光和手机镜头的方向出奇地一致——“天空”,无数有序弯曲的线条汇聚于中空处,向上急剧收缩。众人抬头,豁然开朗——直径9米的巨大圆形天窗,把室外光线引入巨大的地下空间——这就是“深圳之眼”,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最迷人的一处景观。从设计之初到如今变为现实,它标志着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骄傲,也致敬了数学之美。
法国业余数学家皮耶·德·费马在1636年提出了一种螺线,它不同于每个旋转周期内是等距离外扩的阿基米德螺线,其臂的距离是以几何级数递增的。这一螺线又被称为抛物线螺线,可以在坐标系中呈现出双向的美妙曲度。现实世界中,雏菊、向日葵、菠萝和松果都呈现出这种螺线结构。
386年后,在深圳,人们将费马螺线用到了“深圳之眼”的设计建造中。
1
和深铁建设的韩莉约好了采访时间,刚巧当天有院士到访岗厦北枢纽,韩莉需陪同介绍,所以,采访顺延在参观调研之后。我试着问,参观的时候能不能加入,韩莉愉快地答应了。
再次来到岗厦北枢纽,依然会被这里营造的科幻氛围震撼。网友们总结说,深圳机场T3航站楼负责治好“密集恐惧症”,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则负责治好“巨物恐惧症”。
那天,出现在“深圳之眼”的,正是一位熟面孔——此前接受过我采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他正领着一群学生作相关课题研究。当初采访他,是为了完成《元故事:地下空间》一文,他曾提议,让我到当时尚处于装修阶段的、国内最大地下大跨结构——岗厦北枢纽中庭空间看看。当时未能成行,颇为遗憾。此番,看着他和项目参与者互动,对大跨空间赞不绝口,我开始理解他当初的自豪从何而来。
韩莉的自豪同样体现在和我的交谈中,她和同事准备充足,拿着打印出来的资料和图片,一边对照现场,一边详细介绍,参与建设的多方人员也参与其中,采访变成小型群聊,而且聊了一个半小时,直到大家觉得腿脚都有些麻了。在众多分享中,枢纽和这只“大眼睛”的故事徐徐展开。
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投入试运营,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历时7年,倘若放在更高的维度上,深圳中心区该区域地下通道的环状连通,直至此刻仍在进行中,至今已逾20年,是多少代地铁建设者久久为功在地下织网。
这项大型精品工程,恰如其分地使用“深圳之眼”这个名字,作为采光天井和内部装修的主题命名,立体连廊也在空间内以过街夹层环廊予以体现。不同的是,项目以核心天窗为基点,以费马螺线双向延伸为主题,利用参数化算法搭建出极具视觉冲击力、有规律可循、汇聚包容的空间形态,既统一又有视觉冲击力,赋予空间“汇聚、包容、国际化”文化内涵,展示深圳文化特质。
尽管概念中包含数学,并不意味着这一设计是完全的舶来品。室内装修设计单位杰恩设计在承接了项目的装修设计后,进行了十几个方案的比选研究,对于选定方案进行设计上的细化,运用数学概念进行二次创作,使得原先的概念设计最终堪称完美落地。每一个窗口,都是一个故事,从“深圳之眼”看下去,行色匆忙的人们也在合力上演着这座城的故事。
从这个层面讲,这确实是一个激发灵感和创意、宣扬美和科学精神的设计。
2
在保证宽度约200米的深南大道和横跨上方的彩田立交桥,两者交通不能中断的前提下,2015年,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开始进入施工阶段。
项目建立了文化艺术专家顾问委员会机制。来自政府、建设单位和行业的建筑、装饰、文化、工业设计等领域资深专家作为项目顾问团队,全程咨询,保证设计方案的品质和水准。引入行业先锋,保证项目质量。项目构建了建筑密集型城区功能复合型的地下空间群落,打造了深圳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网络化格局,为周边发展和远期延伸充分预留潜力条件。
为了实现建筑师提出的核心区开放共享中庭空间设计理念,建设单位组织在设计阶段集合了清华大学的院士团队、悉地国际、中国铁设博士团队,联合开展大跨结构的方案研究、科研课题攻关,研究如何实现大跨结构空间,最终依托课题研究成果采用钢梁-混凝土板组合结构将大跨方案成功落地。
中庭大跨东西向主跨48米,配跨24米,南北向主跨51.2米,配跨10.4米。该结构跨度之大,在国内外明挖地下结构中尚属首次。大跨结构采用钢混组合结构体系,与彩田立交桥合建,并巧妙地使用了转换梁。“大跨两侧,其实有多个结构柱既承担了大跨的结构,也同时是地面彩田立交桥的桥墩。”通过这种转换,节省了施工成本,也使得大跨开阔效果得以呈现。
“注意到深南大道上的绿化带了么?枢纽不少疏散口、风亭和采光井都藏在了里面,通过这样来实现城市景观的优美……”韩莉边解释,边在打印出来的图片上指点着,充满激情。
除了令人亮眼的天花板设计,好的设计、施工工艺也贯穿了整个枢纽建设。采用SPMT模块车快速拆架桥技术,对桥梁整体分段一次性拆除和架设,首次应用于深圳地区。其保证了施工期间深南大道和彩田路的交通不中断;轨行区玻璃罩棚体系的创立,既能将列车穿行全景展现,又能保证空气品质、隔热节能,同时实现防火、抗震等多种要求……
当然,看不见的难点仍有很多,经过建设团队各方的共同努力,将深圳交通主动脉承托了起来,形成了贯穿南北的立体交通枢纽——人们可径直地穿行于深南大道的各个象限,大面积绿化和下沉结构的出现使得空间感十足。
进入到装修时刻,岗厦北枢纽装修设计难度系数最高的是天花设计部分,大型空间的天花设计在保工期进度的情况下,需要在设计与施工环节共同研究标准化、模数化构件做法,对设计还原度效果进行了多版技术难题攻克,重点解决了大面积费马螺线交接处的“米字件”“天眼”双曲造型铝板的施工误差处理、次天窗三角面板的拼接等技术。
“你留意一下上面。”负责现场装修施工的中铁二局总工万兆迁拿出准备好的激光笔朝上指了指,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稍微辨认就能注意到那些螺线交叉处的“米字件”。按照不同圈层排列,“米字件”的种类多达65种。
“整个费马螺线在开模的时候,每圈的米字件相差度数只有0.5度,通过编号对照来进行加工生产。”最终,现场超过1.2万个“米字件”分毫不差地安装到位,并且所有的圆形组成部分都严丝合缝,使用的自然也不是寻常的安装手法。“先是出厂前预安装,BIM建模,以及施工阶段把整个圆分成八等份,通过三维机器扫面,配合定位安装。”万兆迁回顾道。
另一个神奇之处在于,从“深圳之眼”朝着远处螺线看去,即便经过了夹层连廊的隔断,在视觉上它依然呈现非常高的连贯性。“实际上即使再向远延伸你看不见了,它依然是连贯的。”其实从技术上来说,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完全可以使用标准件,可在精细化设计和施工环节来说,妥协似乎不是选项。
“其实夹层连廊处是做了分割,但视觉上仍然能做出这样的效果。”万兆迁说着,我不禁连连点头,这样的效果显而易见——整体显得美观大气,一气呵成。
所见即所得,为了让岗厦北枢纽整体装修设计效果还原度达95%以上,需要考虑枢纽空间功能需求、满足运营检修、设计美观效果。装修设计需满足各专业的需求(消防喷淋、烟感、信号、环控风口、照明灯具等),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方对各专业技术需求解读消化,提出整合原则,在施工排版图上对每个末端点位进行核对确认,整合枢纽空间的设备末端,精细化设计施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各专业安装时间不一致,中间过程详细排除,多方团队共同精雕细琢才能保证空间内部的纯净简洁、有条不紊,最后给市民呈现出设计的总体效果,与原设计图几乎高度重合。
“今年年底西区的地下商业区也要建成开放了,到时我们再邀请你来。”临行前,深铁建设设计管理部装修负责人石舒娅介绍,岗厦北枢纽商业区已为周边众多建筑物作好了连通预留,随着商业区的开通和未来规划,深圳城市中心区未来的地下空间连接还将更加紧密。
岗厦北枢纽以核心天窗为基点,以费马螺线双向延伸为主题,既统一又有视觉冲击力。
3
数学更像是一把通往科学的钥匙。把数学概念引入建筑,也许能够反映出深圳对基础学科研究的重视。
无独有偶,11月6日,2022腾讯科学 WE大会上,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现场宣布,腾讯正在深圳前海总部建造一座开放的永久科技馆,将联合顶尖科研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打造一棵数实融合的人类百年“科技树”。这棵“树”将以基础学科为根脉,以学科的发展演变为枝干,系统性呈现百年科学的发展脉络及突破性成果,让人沉浸体验人类科学成果。
它们的共性,都是将基础学科贯穿在设计之中。
2008年12月7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城市。
人们评价美是多样的,可以是设计背后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是过程设计的合理性,也可以是呈现效果的优雅和漂亮。
在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人们可以以参观者的身份近距离感受它规模上的宏大与建设过程的复杂,同时也将体会到,如此超大规模的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力量所能实现,其中包含的是众人的智慧和协作精神。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地下交通项目,实际上,它的内核体现了群体的创造力。
负责岗厦北枢纽装修设计的深圳市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团队成员,根据建筑整体空间中心发散的特性,尝试用这种概念来诠释空间。如今看来,他们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根据岗厦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设计团队尝试提供更多的赋能价值,多方案比选之后,发现费马螺旋的设计手法是比较合适的。”项目装修设计总负责人丘云麒受访时多次强调,这是团队的共同努力,为此他们拿出了令人讶异的十几套装修设计方案,中选的费马螺线只是其中之一。
据他介绍,在地铁设计当中,常会用到数学概念,通过数学科学精细化的算法来使得空间用材用料更精准。在他和团队看来,费马螺线的数学原理跟建筑空间特征是最匹配的。“本地设计师的加入,代表深圳越来越有文化自信,这是一件好事情。”
“设计本身并没有好坏,审美是不一样的,我们觉得岗厦北枢纽室内设计是比较适合这个空间形态的。”他说。每一次的方案评审都让设计团队进步,每一次的修改都让设计团队有更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从施工进场到竣工,室内设计团队历时5年,收获社会的好评是设计团队最大的收获,设计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的,“我们都是平凡的设计师,希望为市民带来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空间而努力。”
美,是一种普及,也是一种共识。
当一个作品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被关注对象,人们在被作品本身的魅力吸引之后,会想了解作品的目的,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表面上的视觉感召吸引人们关注美,参与美,继而发现更深层次的美,这种美可以来自于对设计或意义的深入理解,从而增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11月15日上午,和第二十四届高交会联袂举办的2022西丽湖论坛上,中外各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开放融合发展趋势、共享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共担科技自立自强责任使命。如今已入职南方科技大学的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埃菲·杰曼诺夫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数学的“头脑风暴”。他说数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科学,几千年来与技术进步齐头并进,并认为数学是任何教育课程中主要的科目之一。“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也都来源于数学的发展。”
在谈到自己为何选择定居深圳时,他这样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深圳,为什么选择南科大,在过去25年里,其实我每年都会来中国,我看到了中国对科学发展,特别是数学发展给予的极大关注。”
深圳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建筑风格不拘一格,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同时也更加尊重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基础学科的概念植入空间建筑,对一座崇尚科学创新精神的年轻城市来说,巧合中蕴含着必然。
作为生活与美学的连结,设计应该是对未来生活的“预谋”。在这一点上,深圳的确需要设计之美、科学之美。
文字来源:读特·深圳新闻网(晶报记者 王子键)